大学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

时间:2024-07-06 17:13 人气:0 编辑:admin

一、大学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

通常包括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知识考察,主要测试应试者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二是教学能力考察,通过试题考察应试者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科研能力考察,通过试题考察应试者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

四是综合素质考察,包括英语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考察。考试形式一般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等。需要应试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进行问题解答和问题解决。

二、上海教师招聘笔试内容?

1.综合素质测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常识判断等。

2.教育知识测试: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3.心理测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

4.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教育经验、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师招聘笔试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以招聘公告为准。

三、高中教师招聘笔试内容?

高中教师招聘笔试主要是考核专业课内容,或者做试卷。

四、2015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内容?lkjhgfd?

因为陕西今年改为市考了,各地市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都不一样,基本上都是跟事业单位一起考的,大多都考的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类基础知识,只有汉中还考的跟往年省统考一样,考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的地市已经陆续出公告。

  具体考试详情查看2015陕西教师招聘考试公告信息汇总或关注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了解更多考试信息及备考资料,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考试成功!

五、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考核那些内容?

浙江教师招聘考情介绍之考试介绍

(我会根据评论区大家的要求进行更新讲解)

教师招聘考试,又称教师入编考试,是由地区教育局或人事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是

具有从事教育行业的能力后进行的竞争性上岗考试。教师招聘考试全国没有统一的考试形式

和考试大纲,部分省份实行全省统一考试,但是大部分省份还是由当地区县教育局根据当地

区县各学校招聘老师人员进行汇总,然后由区县教育局和人事局统一组织招聘考试,考试形

式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有些地区直接笔试,无需面试。

浙江教师招聘规模比较大的主要有省统考、杭州地区统考、宁波联考,除此之外其他地区都

是单独发布公告,考试时间一般集中在当年的 2~6 月,具体地市的详情请看后续考情介绍。

此外,浙江省还有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提前批考试,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10~12 月,考试形

式以面试为主。

浙江教师招聘考情介绍之考察内容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主要考察科目:教育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时

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技能、教育写作等)+学科专业知识(各学科

考察侧重不同,包含教学设计内容),具体考试内容以相应招聘公告为准。

浙江省教师招聘主要考试内容为教育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部分非统考地区与杭州地区

统考只考察学科专业知识,部分地区考察内容不限于此,如宁波鄞州区(教育基础+公告基

础+职业能力测验),湖州吴兴区(综合素质),嘉兴桐乡(教育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验),

绍兴新昌(公共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验)等地会带有考察综合素质、公共基础知识、职业

倾向测试等内容,具体考试内容参考公告要求。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小学)考试说明

Ⅰ.考试性质

浙江省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参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从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个部分。原则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大约各占 40%,教育政策法规约占 20%。考试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 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

1. 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 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 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 教育学的价值。

7. 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

1. “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 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 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

(一)识记

1.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育先行;人的发展。

2. 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理解

1. 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 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 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6.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三)运用

1. 能够根据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评析。

2. 能够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评析相关教育现象。

3. 能够根据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科学分析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2.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

3. 义务教育、终身教育。

4. 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二)理解

1. 教育制度的特点,学制确立的依据。

2. 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3. 学校产生、发展的历史。

4.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

(三)运用

1. 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

2. 能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规划与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3. 能够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四、教师与学生

(一)识记

1. 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2. 教师专业发展及其阶段和途径。

3. 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学生群体的类型、特征及作用。

(二)理解

1. 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2. 师生观、学生观、教师观的变迁与发展。

3. 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4. 教师劳动的特点。

5.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6.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运用

1.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目标,能够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2. 能够根据对教师及学生地位的认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课程

(一)识记

1. 课程、课程开发等概念。

2. 课程的基本类型。

3. 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等课程基本理论。

4. 课程文本的三种表现形式。

5.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二)理解

1. 课程的不同内涵。

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 课程开发的基本取向。

4.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

5. 三级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

6.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7.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8.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9.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状况。

10. 课程开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运用

1. 把握学校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2. 能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3. 能基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较,评析课程整合的实践。

六、教学

(一)识记

1. 教学的概念、任务与意义。

2.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3.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二)理解

1.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联系与区别。

2. 教学过程应处理好几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3.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

4. 国内外知名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5. 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6.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7.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点与局限性。

8. 教学评价的类型、原则与方法;当代教学评价的改革。

(三)运用

1. 运用教学规律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2. 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运用适当的教学原则,采取多样综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3. 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理论,提出改进班级授课制的策略。

4. 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实际设计一节课的完整教案。

七、学校德育

(一)识记

1. 德育的概念、任务与基本内容。

2.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3. 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理解

1.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基本要素与一般规律。

2. 德育的途径及其具体的组织形式。

3. 国内外知名的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4. 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5. 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三)运用

1. 运用德育规律分析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2. 在德育过程中能自觉运用合适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3. 运用德育相关理论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新问题,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八、班主任工作

(一)识记

1. 班集体概念、班主任概念。

2. 班主任的地位作用、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理解

1. 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

2. 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

3.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3. 班主任领导方式。

4.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5.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三)运用

1. 运用班主任工作基本理论,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 能设计、指导、开展班级活动。

3. 联系实际,分析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4. 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工作。

5. 能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

九、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一)识记

1. 教育研究的内涵、性质、类型。

2.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二)理解

1. 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2. 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掌握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

4. 了解国外教育改革背景和趋势。

5. 理解国内教育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背景;了解国内近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具体进展情况。

(三)运用

1.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2. 能够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部分 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识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3. 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二)理解

1.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心理的生理基础。

3.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三)应用

1. 能够结合教育实际阐述掌握心理学知识对于教育工作的意义。

2. 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二、认知过程

(一)识记

1. 感觉的相关概念,感觉分类。

2. 知觉的相关概念,知觉分类,观察与观察力。

3. 注意的相关概念,注意分类和注意品质。

4. 记忆的相关概念,记忆分类,记忆过程,遗忘的概念、分类与原因,记忆品质。

5. 思维的概念,思维种类,思维品质。

6. 问题解决的概念。

7. 表象的概念,表象的分类,表象的特点。

8. 想象的概念,想象的分类。

9. 言语的概念,言语的分类。

(二)理解

1. 感觉的规律。

2. 知觉的基本特征,感觉与知觉的关系,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3. 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注意的理论。

4. 影响记忆过程的因素,遗忘的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

5. 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6. 表象的特点,表象的作用。

7.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幻想的特点,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8. 言语的感知、理解与表达。

(三)应用

1. 感知觉的规律提高教学中的应用。

2. 观察力的培养。

3. 运用注意规律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4. 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5. 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

6. 想象能力的培养。

7.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和意志过程

(一)识记

1.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情绪与情感的种类,情感的品质。

2. 意志的概念与特征,意志品质。

(二)理解

1.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情绪的理论。

2. 情绪与身心健康。

3. 意志行动的过程,动机冲突。

(三)应用

1. 消极情绪的调节,积极情感的培养。

2. 意志力的培养。

四、人格心理

(一)识记

1. 人格的概念与特征,人格的结构。

2. 需要的概念,需要的种类。

3. 动机的概念,动机的种类。

4. 气质的概念,气质的神经基础。

5.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类型。

6. 智力与创造力的概念,智力与创造力的结构。

(二)理解

1.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 动机的功能。

3. 气质类型的特点。

4.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5. 智力结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6. 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智力与创造力的测量。

(三)应用

1. 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

2. 根据学生气质与性格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3.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 多元智力理论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

五、儿童心理发展

(一)识记

1. 发展的概念,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年龄特征,关键期。

2. 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图式、同化与顺应、元认知等概念。

3. 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道德发展、对偶故事法、道德两难法、品德不良等概念。

(二)理解

1. 人生全程发展观,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 关键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 认知发展的理论。

4.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5. 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三)应用

1. 根据心理发展的特征进行教育。

2.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3. 根据人格发展理论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4. 根据道德发展理论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5. 儿童不良品德的矫正。

六、小学生心理发展

(一)识记

1. 智力发展、言语发展、情感发展、直接兴趣、间接兴趣、人格发展等概念。

2. 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概念。

3. 道德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概念。

4. 自我、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与自信、自制控制等概念。

5.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概念。

(二)理解

1. 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2. 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3.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4.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5.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6.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7. 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8. 小学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9. 小学生需要发展的特点。

10. 小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

11.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2. 小学生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

13.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4. 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

15. 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

16. 小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特点。

(三)应用

1. 促进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3. 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4. 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5. 小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6.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7. 促进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8. 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

9. 小学生消极情绪的调节与积极情感的培养。

10. 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1. 根据小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12. 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3. 促进小学生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发展。

14.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与不良品德的矫正。

15.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6.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7. 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8.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七、学习理论

(一)识记

1. 学习的概念,学习的种类。

2. 强化、替代性强化的概念,强化的分类,塑造,程序教学等概念。

3. 潜伏学习、认知地图、观察学习、顿悟、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智慧技能等概念。

4.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概念。

5.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认知学徒制等概念。

(二 )理解

1. 桑代克的联结说。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3.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5. 托尔曼目的-行为学习理论。

6.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7.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8.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9. 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10. 加涅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

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应用

1. 强化理论在学习、教学、课堂管理、行为矫正等方面的应用。

2. 社会学习理论在学习、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教学中的应用。

3. 尝试错误理论与顿悟理论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4. 发现学习理论在学习、教学中的意义。

5.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知识掌握中的应用。

6. 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划分的教育意义,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划分对学习与教学的意义。

7.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思想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以及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一)识记

1. 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分类。

2. 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的方式。

3. 技能的概念,技能的分类。

4.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种类。

5. 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

(二)理解

1.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

2.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方式。

3.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4.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5. 影响概念形成与掌握的因素。

6. 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7. 迁移的相关理论。

8.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三)应用

1.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

3.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

4.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5.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

九、学习动机

(一)识记

1. 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的种类。

2. 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自我实现、成就动机、归因等概念。

3.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习得性无助、德西效应等概念。

(二)理解

1. 强化动机理论。

2. 成就动机理论。

3. 归因理论。

4. 自我效能理论。

5. 需要层次理论。

6. 自我价值感理论。

(三)应用

1. 运用强化动机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 运用成就动机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成就目标。

3. 理解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 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5. 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 运用自我价值感理论解释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

十、教师心理

(一)识记

1.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教师的职业道德。

2.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行为特征。

3. 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4. 新手教师,专家型教师。

5. 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心理健康。

(二)理解

1. 教师的心理特征。

2. 教师期望效应与威望的形成。

3.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

4.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

5. 教师的压力与应对。

6.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

(三)应用

1.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一)识记

1. 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概念。

2. 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类型、结构及特征。

3. 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本概念。

(二)理解

1. 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2. 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调控与教育法规的制定、执行(适用)、监督等过程程序。

3. 有关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三)运用

1. 能够辩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2. 能够运用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或教育法学)基本理论分析中小学教育中的政策、法律问题案例。

二、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

(一)识记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名称、背景及其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规定。

(二)理解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基本精神和它们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运用

能够运用上述教育政策文献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有关的政策规定,分析中小学教育中的政策问题案例。

三、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

(一)识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主要条款。

我国现行教育法律的的名称、颁布及其立法原则。

我国教育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教育方针、教育(办学)基本原则、公民受教育权、教育基本制度、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单行(专门) 法律关于义务教育的制度、方针、领导与管理体制、实施主体与职责、学生、学校、教育教学、经费保障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

《教师资格条例》关于教师资格的获得条件和撤销、丧失法定情形等规定。

(二)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的相关内容及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相关法律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规定。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禁止使用童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定。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主要内容尤其是关于中小学师德的重要规定。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小学管理规程》、

《中学管理规程》、《中小学德育规程》、《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浙江省中小学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定。

(三)运用

1. 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法规类型: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2. 能够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规定,判别现实中的教育违法现象, 分析教育违法问题。

3. 能够运用现行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及教育规范性文件分析校园安全的相关案例。

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预防常见违法行为(侵权)等方面

(一)识记

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涵义及其指导思想和目标。

(二)理解

1. 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意义。

2. 学校及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格权、隐私权、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财产权、著作权以及性侵害和不作为违法侵权)及表现特征。

3. 学校及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

4. 预防学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5. 学校及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运用

1. 能够按照“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含义及理念,进行案例分析,判别现实中的学校及教师违法现象和侵权行为,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2. 能够按照“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含义及理念,进行案例分析,判别现实中的对于学校及教师合法权益侵犯的现象和行为,并能就维护合法权益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一、考试形式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限定用时 150 分钟。

二、试题类型

(一)单选题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五)材料分析题等

题型示例

(实考题型、题分可能变化,以实考为准)

一、单选题

1.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B. 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D. 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3. 教育的基本法是()

A. 宪法B. 教育法C. 教师法D. 义务教育法

二、辨析题

1. 形式教育重视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

2. 幻想即是空想

3. 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三、简答题

1.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 简述注意分配的条件

3. 简述《教师法》赋予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

四、论述题

1、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如何根据记忆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在一堂教授《将相和》的语文公开课上,王老师让学生们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王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那就用自己的话表演吧。”接着王老师交代了角色表演中的基本要求和应注意的事项。学生投入地表演,课堂气氛热烈。公开课结束后,有的教师充分肯定了王老师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演,认为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的教师持否定态度,认为教学中听从学生的意见会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问题:

(1)在评课教师持有的两种不同意见中,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2)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六、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笔试内容?

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都会考。

七、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

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解析

教师招聘笔试考试是每位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需要面对的一道门槛。这项考试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巧,旨在评估考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和应对考试。

1. 语文

语文是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生需要熟悉语文教材内容,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考试中可能涉及到课文理解、阅读理解、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建议考生多读教育学相关书籍,提高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2. 数学

数学是另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考生需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熟悉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型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应用题等。建议考生通过解题训练和模拟考试来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3. 英语

英语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对英语教学方法的了解。考试中可能涉及到英语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建议考生多听英语和进行口语练习。

4. 教育学

教育学是教师招聘笔试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建议考生通过阅读教育学相关专业书籍,了解教育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

5. 心理学

心理学是教师招聘笔试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生需要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考试中可能涉及到学生心理、教育心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建议考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和把握。

6. 专业课程

除了以上几个学科外,教师招聘笔试考试还会涉及到考生所报考专业的相关课程。考生需要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教学技能。考试内容可能包括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等。建议考生针对所报考的专业,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教师招聘笔试考试的备考建议

教师招聘笔试考试的备考过程中,除了熟悉考试内容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

考试前制定一个合理的备考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和复习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备考进度,合理分配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2. 多做模拟试题和真题

通过做模拟试题和真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考试形式和考察内容。模拟试题和真题可以帮助考生熟悉考试节奏和解题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3. 积极参加培训课程

参加教师招聘笔试的相关培训课程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考试内容。培训课程中通常会有专业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试知识和技巧。

4. 注意规范答题

考试中要注意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对于选择题,要认真审题,仔细选择答案。对于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流畅,重点突出。同时要注意书写工整,避免因书写不清晰导致得分降低。

5. 多与他人交流讨论

与他人交流讨论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试内容。可以与同学、朋友或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帮助和借鉴。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开阔思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多做模拟试题和真题,参加培训课程,注意规范答题,多与他人交流讨论,相信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八、教师招聘笔试考什么?- 教师招聘笔试考试科目、内容解析

教师招聘笔试考什么?

教师招聘笔试是考察教师应聘者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考试科目、内容通常包括:

  • 1. {学科知识}:笔试通常包含申报岗位相关的学科知识考察,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 2. {教育教学理论}:考察应聘者对基础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 3. {教育法律法规}:涉及教育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的考核。
  • 4. {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关注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处理能力。
  • 5. {当前教育热点}:考察教师对当前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了解和思考。

教师招聘笔试的考核内容一般涵盖了教师应聘者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为备战教师招聘笔试,考生需全面准备,做到知识面广、基础牢、积累扎实。

感谢阅读!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应聘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师招聘笔试考核内容,为备战笔试提供参考。

九、榆林教师招聘笔试考什么内容?

考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公共基础知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天文、地理、宗教、行政、文学、艺术、数学、历史、科技等。需要考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2、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3、学科知识:一般是考察报考职位所在地区对应的报考阶段现行教材知识及本专业理论知识。

十、山西太原教师招聘笔试内容?

1.笔试时间、地点详见准考证。

2.笔试内容为综合知识,主要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政治理论等。笔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00分。

3.笔试成绩详见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政府官网公告。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招聘街 滇ICP备2024020316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