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课程理论。主张建立符合“多方面兴趣”的课程,强调课程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要求,符合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齐勒尔(曾称“席勒”)(J.Ziller)和赖因(W.Rein)等。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老师每天都需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工作,系统学习是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技术和基本途径,学好课程与教学论将帮助你在今后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由此确立了“课程论”这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随后涌现出大批实力学者和研究成果,如美国学者布鲁纳及其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学者瓦根舍因及其范例方式课程论、苏联学者赞科夫及其发展主义课程论等。
课程与教学论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在中学或者部分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或者也可以在本科院校从事辅导员等非教学工作岗位。
大部分大专和本科院校在招聘的时候还是倾向于招聘专业一致的学生,比如 招聘英语教师,大部分学校倾向于招聘英语语言学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古老的课程理论,并迄今未被其他课程论所取代。所谓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许多科学中选择一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由这些学科组成学校课程体系,构成主要课程内容。
学科课程论主张将课程内容分为学科,每一学科以本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定教材,教材要由本学科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组成,并根据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编排;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根据各学科的地位、性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获取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知识。
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增值自己,学到老,活到老才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概念,原理,价值观和方法等各方面形成整体联系。把握其内在精神和基本特性。
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一方面要积极的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即借助个人经验,典型案例和现实情境的因素,促进对概念和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解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意扩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