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基金会的官网http://m.txzef.com/?siteid=1。
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原名中国陶行知基金会,于1984年12月5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成立。首任会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第二任会长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第三任会长是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第四任会长是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春生同志,原执行会长是崔祖瑛同志。
现任会长是苏新颖同志(2019年1月30日法人由张春生变更为苏新颖)。
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执行理事长(会长)是教授崔祖瑛。
“中国陶行知基金会”(现更名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于1984年12月5日经中宣部批准成立,至今已开展工作20多年。首任会长为国家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同志,第二任会长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同志,第三任会长为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同志,现任会长为原安徽省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春生同志,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为崔祖瑛同志。
1. 靠谱2. 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是以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基金会成立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各类教育项目和活动,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项目和活动都经过严格筛选和审核,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3. 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团队,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基金会的活动范围广泛,包括教育研究、教师培训、学校改革等方面,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可以说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是靠谱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曾去美国留学,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教育家杜威的弟子。
主要内容有3点。
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是说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
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
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是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教劳心者劳力,劳力者劳心,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的劳心和劳力连接起来。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
中国的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有教先学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有教是既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
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育要与实践结合,教服务于学,而教育学又服从于生活需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保护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珍惜和汲取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濬,曾用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15岁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年,在南京郊区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2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社和国难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张教育深入民间,为民众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1944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中央常委和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杂志和《民主》周刊。1946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与李公朴等人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担任校长。同年7月25日,因积劳成疾逝于上海。
重庆陶行知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性机构,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重庆陶行知基金会的领导班子由董事长、理事长和执行主任组成,他们是基金会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基金会的发展战略和具体项目。
董事长:***(姓名),***(职务)。***(姓名)在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曾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对基金会的发展贡献良多。
理事长:***(姓名),***(职务)。***(姓名)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人脉,为基金会在资金筹集和合作伙伴拓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执行主任:***(姓名),***(职务)。***(姓名)具有扎实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带领基金会团队不断创新,在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金会将继续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的宗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于重庆陶行知基金会领导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身高大约1米75左右。
陶行知 的妻子是吴树琴。
吴树琴,1915年生,安徽休宁人,与陶行知是同乡。少女时代离开休宁去上海求学,考取了中法大学的药学专修科。后嫁给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1934年,她在上海认识了陶行知,两人尽管年龄相差20余岁,但很谈得来。吴树琴深为陶行知的革新精神与爱心所感动,对他很是崇敬。大学毕业后,吴树琴放弃留在上海一家法国人开办的大药房工作的机会,来到南京北郊吉祥庵的晓庄学校研究所工作,并与陶行知相恋。
吴树琴感到,今生今世将再也不可能离开这个有着高尚品行、知行合一的不平凡的人。
1939年12月31日,吴树琴与陶行知在重庆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邓颖超当时随周恩来在重庆工作,夫妇俩过去就认识陶行知与吴树琴。邓颖超特地赶到他们举行婚礼的育才学校,还送上一份贺礼,致了贺词。
1947年,吴树琴携家人移居南京,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古都金陵。
南京解放后,吴树琴先后被选为南京市妇联副主任和南京市第一至第四届人民代表。1954年则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上世纪50年代,吴树琴一如既往地关心教育。1959年,印尼出现排华逆潮,我国政府发表严正的护侨声明,并派出轮船分批接运一部分侨胞回祖国,给予安置。当时,南京好几所中学都接纳了成百上千侨生。吴树琴的心也被牵动了,她和几位人民代表利用业余时间去了四中、三中、七中等中学,了解华侨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切实解决侨生们遇见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医药费如何报销等。
那些年里,吴树琴办了不少实事。她总感到,陶行知仍如仍如影随形地伴陪她,勉励她工作。1972年吴树琴离休,在家安度幸福的晚年。
平日里,吴树琴为人行事十分低调,生活节俭,几次将积余下的部分工资和稿酬版税捐给生活困难的小学生,让他们完成学业。
1981年,毕业于晓庄师范的杨瑞清和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主动放弃留城内教书的机会,在教育部门帮助下去江浦五里村创办了一所行知实验小学,招收了数百名小学生,认真推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实践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吴树琴非常感动,几次前往该小学参观,与师生们开座谈会。
2003年12月,吴树琴在南京病逝,享年88岁。她将受到南京人的尊敬和怀念。
2021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生于水深火热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但他凭借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前途、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奋斗终生,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百多年来,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引着后继者披荆斩棘、勠力前行。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