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危害?

时间:2025-03-27 11:58 人气:0 编辑:招聘街

一、网络谣言的危害?

1、网络谣言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的差异性已经逐步被打破,网络中的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非常容易成为社会恐慌的爆发点,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网络谣言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网络谣言偏好于社会上的负面信息,负面信息更加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瞬间被大量转载,对事情的真相进行瓦解。而且,此类谣言能够引起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关注,最终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

可以明确的回答:网络谣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误导网民。

(2)抹黑英雄,败坏社会风气。

(3)制造谣言,影响社会稳定。

(4)无中生有,吸引眼球。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是什么?

其一,加剧社会恐慌。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语不惊人死不休”,极易蛊惑人心,加剧社会恐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其二,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网络谣言总偏好负面信息,将社会的阴暗面不断放大,将矛盾不断激化,使人们对所处的社会失去信心。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严重威胁了社会稳定。

      其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国家利益。近年来,各地经济都在快速稳定的发展,加快了建设步伐。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专门从事发帖的水军有组织地散播谣言,既有对公民个体和社会组织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不仅侵害个体权益,污染网络生态,更影响社会稳定。

四、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

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误导和误解:网络谣言往往以虚假信息为基础,容易误导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导致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恐慌:网络谣言往往以夸大、恐怖的方式传播,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情绪,破坏社会稳定和秩序。

伤害个人和机构声誉:网络谣言往往攻击个人、组织或机构的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影响个人和机构的形象和信誉。

传播恶意信息:网络谣言往往是有意制造的虚假信息,可能包含诽谤、侮辱、歧视等恶意内容,对被攻击对象造成伤害。

破坏社交关系:网络谣言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破裂,加剧社会分裂和对立。

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辨别真伪信息,不盲目转发和传播,同时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

五、谣言的危害的例子?

一、柑橘蛆虫事件:全国的柑橘果农受损

“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2008年的一条短信这样说。

自2008年10月下旬起,它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在湖北省,大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或达15亿元。21日,四川省农业厅对此事件辟谣,称传言不实。

二、“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受惊民众

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山西省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后查明造谣者共5人。

三、“爆炸谣言”导致江苏盐城群众大逃亡和部分民众遇难

2011年2月10日凌晨2时许,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有人传言,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导致陈家港、双港等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响水县公安部门于10日下午4时初步确定并抓获此案件的谣言来源者刘某。

六、怎样鉴别网络谣言?

鉴别网络谣言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信息来源:检查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来自可信的媒体、机构或个人。如果信息来源不可信,那么这个信息很可能是谣言。

2. 内容核实:检查信息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客观。如果信息内容存在明显的错误、夸张或偏见,那么这个信息很可能是谣言。

3. 事实核查:如果可能的话,对信息中的事实进行核实。可以通过查阅可靠的资料、询问相关专家或机构等方式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4. 时间戳:检查信息的发布时间,看看是否是最新的。如果信息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那么这个信息很可能是谣言。

5. 公众评论:查看公众对信息的评论和反馈,看看是否有人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或证实。

6. 谨慎判断:在鉴别网络谣言时,要保持谨慎和理性,不要轻信没有证据支持的信息,也不要盲目传播谣言。

总之,鉴别网络谣言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保持谨慎和理性。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通过可靠的媒体、机构或个人来获取信息,以减少受到谣言的影响。

七、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 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八、什么叫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 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九、网络谣言的特征?

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网络谣言有如下特征:隐蔽性,炒作性,自炒性;报复性,捏造实事;宣泄性,有些网络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了委屈或打击,为了宣泄郁闷心情;预言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征。

十、网络传播谣言后果?

网络造谣的后果是根据涉案事实的严重程度来处罚的,根据《刑法》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造谣诽谤的认定条件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网络造谣的行为就是对他人人身权益侵犯的一种犯罪行为,对于网络造谣诽谤的行为,是需要由司法机关对其实际形式进行鉴定后判决处理的,要区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界限,具体情况是需要基于实际涉案事实来判决的。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招聘街 滇ICP备2024020316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