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人格的伟大就如同高山一样,使人们仰望。道德高尚的人,像一条通天大路,指引人们前行。这句话说明了人应当具有崇高的德行。
2、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出自《小窗幽记·法》。开口就讥笑人,这是最轻佻浮薄的行为,不仅仅会丧失道德,也足以让人丢掉性命。
3、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出自《管子·戒》。心中具有道德,便不会被外物所诱惑。
4、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出自《小窗幽记·峭》。才智英伟敏捷的人,应当通过研究学问来压制他的浮躁;气节激烈昂扬的人,应当通过修养道德来化解他的偏执。
5、无德而禄,殃也。
出自《左传·闵公二年》。没有道德而去享受俸禄,着便是灾祸。
6、寝不尸,居不客。
出自《论语·乡党》。有道德的人,穿衣吃饭都应当符合礼智,见到客人,不可以船平时在家起居所穿的衣服。
礼仪道德是社会和个体行为的准则,它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举止,使我们能够在社会中和谐地相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
礼仪指的是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规范,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关怀的表现。
礼仪的作用多方面:
道德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社区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准则来判断行为的善恶、正邪。它是个人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称。
道德的内涵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礼仪道德的约束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想要培养和践行良好的礼仪道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总之,礼仪道德是社会和个体行为的准则,它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人们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努力培养和践行礼仪道德,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决定人生的前途命运,好的道得就会有好的行为就能有好的发展前景。
切记,道德仅仅用来约束你自己,而非他人,否则太累,也容易失望。
用道德的规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一个人更有价值。
法律神圣,至大至公,藐视践踏,法理难容。无规矩不成方圆,守法纪才有安定。以法护身者智,以身乱法者愚。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道德以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范畴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约束力量,实现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约束是什么意思
道德具有约束性,但其约束力是有限的。那么如果大家都能用道德约束自己呢,社会将会更美好!
1、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人性就是人的属性,也就是人同宇宙中的其它事物特别是动物相区别的特性。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
3、“人性捆绑道德”的说法不科学,正确的说法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要符合人性。违背人性的道德迟早要被新社会否定,比如封建社会“二十四孝”中的“郭臣埋儿”。
4、“道德约束人性”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它的社会功能就是调解人的行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食欲和性欲的满足都必须遵守道德规范,例如,不能浪费食物,不能充当“第三者”破坏别人的家庭等等。
‘’以道德约束自身,为圣贤,以道德约束天下,为贼寇‘’也许是 焚天作者总结出来的所谓 古人说。
再看看胡适怎么说 的 :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 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遍布的肮脏国家!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这样的市俗社会,道德就是用来约束人性的。
知识本身并不能约束人性,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全面,对道德的作用认识的也会越深刻,因此会促进自己更自觉地用道德约束行为。
儒学从孔子创立起,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已经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套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道德规范。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主要依靠道德以及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而法律只是用于触碰了高压线的少部分人。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社会,是依靠宗教教义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两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本质上殊途同归,都是起到劝善的做用。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些生活琐事受不到法律的制栽。这样就会出现法律制衡不到的真空地带,这个真空地带就需要人的素质和修养来填充。
人们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就是道德的集中体现。
比如在共公场合中的排队,随地吐痰,损坏简单的公共财物等。法律制栽不到,就剩下道德来约束了。
因此道德是人类文明,和谐,进步所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不能用来约束他人的道德,根本就不是道德。道德是一种规范,规范的意思就是对行为做出价值判断,从而为“善恶对错”等道德评价词给出良好的定义。
而这些道德概念是全人类共有的,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就像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理学一样。没有谁可以例外,没有人有资格拥有一套独立于其余人类的道德规范。“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这话是侮辱了道德。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社会性行为,是涉及其他人类个体的行为。
如果有一条道德规范是“应该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那么这条规范的主词不可能只是某一个人,而是全天下所有人。
如果它只针对某一个人,那么它就不是道德规范,而是描述了某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伪装成祈使句的陈述句。
现在的核心矛盾是,过着群居生活的人类对道德规范的需求在日益上升,而人类的愚蠢和自负程度也在日益上升。
不断有人试图将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规范体系推广到全人类的尺度上。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此处又出现了。“道德”这个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被这群人用以指代他们自己所捣鼓出来的规范体系,用“体系”可能还高估了这群人,因为他们试图用以规范全人类的应然性判断集合,大多不成体系。
比如不应该杀狗,不应该吃猪肉,应该相信神的存在,应该听神职人员的话,不应该有同性性行为,不应该堕胎……这种没有水准的应然判断占据了“道德”这一概念的“原型”位置。
使得普通人一想到“道德”,就立即联想到这些东西。
而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文化人都没法正常使用“道德”这个概念了。
所以当再有人试图搬出自以为是的应然性判断,然后企图称其为“道德”,利用“道德”这个概念所蕴含的普适性,将自己的小心机无限地放大时。
另一群人干脆直接否定“道德”这个概念的普适性了。真是一大堆老鼠屎坏了一锅必须要喝的粥。概念的使用要谨慎,不能人云亦云。
有人说“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用来约束他人。”
你首先要在词典中查查“道德”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不是觉得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我们来鹦鹉学舌地传播一下。最后提一下,“私德”这个概念有很大的内在矛盾。就像不存在私人语言一样,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私人道德”这么一个东西。
所有的道德规范,注定是要约束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