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强调一个问题
喜欢一个人物也好,一部作品也好......这都是个人口味问题,搞得这么紧张,像宣言书一样
没有必要
题主您没必要火气这么大,而其他真正的爱好者甚至也没有必要搭理这种有点火药味的问题
友好交流,求同存异,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才是好的
以下是我个人关于赵贞吉的一些感想,仅作参考
1.赵贞吉的确是“棋圣”,而似乎也没人对他的“棋艺水平”有什么质疑
实际上我关注的一些《1566》的相关优质回答,对于赵贞吉的水平都是肯定的
能参详圣意,能左右逢源,从地方大吏到入京入阁,已然是非凡的官僚了
比不上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样的人精、天才,也是相当少见的能吏了
嘉靖都称赞是“贞者,吉也”
2我个人对赵贞吉的失望,在于“低于期望”
在浙江,前有“国之干城”胡宗宪,后又高翰文,王用汲,海瑞
这四个人轮番上阵,才将一个“根本不可破的两难危局”勉强保了下来——成就不在于做成了什么,而在于避免了什么
本来就是个必败的死局,但这四个人勉强避免了天下大乱的结果,给了一个很一般的败局
而赵贞吉在此局中,很难给他的所作所为一个好评
粮食,他不怎么给;审案,他不怎么管;
作坊的归属,他顺了杨金水的意;
大案的结果,他顺了嘉靖的意;
......
在京城,海瑞仗义执言,王用汲为友申义,锦衣卫有侠义,吕芳黄锦有仁义
赵贞吉进一步展现了他的水平
左手揣右兜,右手掏左兜......让嘉靖高兴得差点把玉杵敲断了,顺利入阁
海瑞上《治安疏》......赵贞吉虽然成了众人所指,但是位子也还算稳当
......
他水平是高的,但问题是人们(无论剧内外)对他有更高的期望
然而事实上,赵贞吉实际上只满足了嘉靖的期望
站在赵贞吉的立场,持个人主义的话,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没问题的
但问题是,在那么多“国之义士”的环绕之下,大家自有价值观的取舍
在儒家文化圈中,人们当然钦佩羡慕“大官大商大人物”,但对于“国士”的敬仰也是从未断绝的
3.“一地一风俗,不能一刀切”
无论是剧中还是现实,都最好不要把“地方&中央”放在一个层面讨论
浙江大案虽然是通了天的钦案,但是地方上的操作和中央的操作仍然是不一样的
在审案时,明显是地方钦差更具主动权——事实上海瑞就是用这一点逼疯了杨金水,把这个案子弄到最后不可收拾,搞得嘉靖只能烧了了事
而中央的各位阁老反而被动,距离遥远且不能临场处置,更何况这是牵涉两党、宫中的大案,之前已然有了人员、权力的变动,此时微操和找死无异
总而言之,处其位,谋其政......这有些消极,但直到人类理想化之前,这都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4.赵贞吉难?天下,谁人不难?
赵贞吉很苦逼,然而就这个剧中,谁人不难?
就连嘉靖在临死前,也不得不承认,天下最难的人不只他一个
赵贞吉在江苏、浙江的时候难
可是他入京之后,为了逢迎嘉靖,那番各省互补的操作
难道考虑到各省的官员、百姓了?
他做棋子时,被别人推来推去;可他做棋手时,也把别人推来推去啊
说出来,不代表就真难;不说出来,不代表就不难
不要忘了
“三两五钱米,各位大人,你们够吗?”
不要忘了
“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
5.实际上,只差一层纸的距离
题主的最后一句话很有趣,也是我选择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
题主:“赵贞吉应该怎么做”
个人以为,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深入下去,反而可能偏离了本剧的更深立意
因为《1566》实际上展示的就是一个“死局”
国库没钱,严党在时没钱,清流当政也没钱
天下纷扰,严党在时纷扰,清流当政也纷扰
嘉靖要钱,严党在时要钱,清流当政也要钱
江清河浊,严党在时这样,清流当政也这样
......
已经是死局时,就不要想着走活了
要么大改,破局求生
要么......掀桌
也许,这样思考反而更有趣
来看赵贞吉的甩锅操作:
“赵某不才,蒙圣上不弃,兼委以江南织造局浙江市舶司之职。今年五十万匹货与西洋的丝绸要督织出来,胡部堂剿倭的军需要源源不断接济。审案的事情我就不能细问了。”
不是我不想审,实在是因为圣旨要求我把精力放在供应抗倭军需上,圣意难违,我也只能勉为其难,先放下审案的差事!
身为“主审官”,赵贞吉却撂了挑子,那么这个挑子又该让谁担起来呢?
四位锦衣卫?虽然能绝对确保审案不牵扯嘉靖皇帝,但人家却不牵扯“严党”和“清流党”之间的争斗,不能确保他们会严查“严党”罪行。
海瑞和王用汲?海瑞巴不得揭开浙江贪墨案的幕后真相,更巴不得揭开宫中的所有罪责,赵贞吉真让海瑞担担子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了断头台。
那么,就只剩下了新任“浙江按察使”谭纶!
来看赵贞吉给出的理由:
“谭大人,你是新任的按察使,主管刑名,又是圣上钦点的办案官,该案就由你领办吧。”
主管刑名,份属应当;皇上钦点,责无旁贷;更重要的是,谭纶是裕王的人,和“严党”是死对头,但却也会顾及裕王的影响,给裕王的亲爹——嘉靖皇帝留面子。
谭纶一听,这还了得,自己刚来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赶紧站出来推辞:
“这只怕不妥。圣谕煌煌,中丞是主审官,我是会同办案,钦案理应仍由中丞领办。”
别以为我傻,圣旨是让你审,别想推给我!
赵贞吉继续出招:
“我是主办,你是领办。郑泌昌何茂才一干人犯由你领着海知县王知县还有镇抚司四个上差审讯。审出的结果再交给我,由我领衔上奏朝廷。”
“我是主办,你是领办”,就相当于赵贞吉是“分管领导”,而谭纶就是“主管领导”,这并不违背圣旨对于谭纶的安排——“会同办案”。只是,这种角色的认定非常有利于赵贞吉甩锅。
有了成绩,赵贞吉这个“主管领导”自然要领头一份功劳;但如果事情办砸了,谭纶这个“主管领导”就会成为替罪羊,赵贞吉也只是监管不力而已。
华阴祠居柬县令 - 明代·赵贞吉
新作王门使,来依茂宰居。 烟花松社屐,风雨竹床书。 寂寂春将暮,绵绵思有余。 愁深仍向夕,户影岳莲虚。
送侍御张龙坪领东沂兵宪 - 明代·赵贞吉
手握兵符下鲁中, 指挥诸将尚乘骢。 密收海上酬恩士, 渐散山南挟弹雄。 春日劝耕滕壤外, 秋风较猎许田东。 儒家自有匡时略, 何必桥边拜石公。
柘湖何子卜筑金陵园居次韵 - 明代·赵贞吉
买得新廛住旧京, 灌园时汲后溪清。 帘钩谢老怀山意, 药莳王郎誓墓情。 泯泯槐阴分阵蚁, 惺惺花外数声莺。 春风又度芊绵处, 谁伴巾车出石城。
云中太守歌(为孟津陆载题) - 明代·赵贞吉
云中太守何翩翩, 归来但扫落花眠。 落花坛临孟津口, 白岸苍波称钓叟。 门前车马又纷纷, 此翁惟视南天云。 云里高台已如扫, 风前冶苑徒空闻。 空闻金埒随山溜, 复道丰阡成野堠。 已令饥鹤调中悲, 不放斯獒草头走。 洛中胜事先自知, 塞上风烟那复为。 冷泉浇竹离披长, 听与檀郎写《楚辞》。
临洮院后较射亭放歌行 - 明代·赵贞吉
东风吹泉作酒香, 洮水射河河水黄。 落日正挂昆仑傍, 手弯劲羽欺垂杨。 借君厩上三飞骦, 葱海蹴踏葡萄浆。 黄鹄高高摩青苍, 弹来一曲堪断肠, 有女肯嫁乌孙王。
黄坝驿次壁间余方池韵 - 明代·赵贞吉
太白峰回指大峨, 遥看锦水带金波。 宜男草绿沉犀浦, 织女星寒抱珥河。 老去玄经知尚少, 归来易卜买应多。 春风旧著荷衣在, 但乞山间薜荔阿。
渑池会盟台 - 明代·赵贞吉
天弧夜射青麟死, 天下诸侯庆牛耳。 完璧城边走赵人, 击缶台畔闻秦声。 池中夜浸一片月, 年年草绿春风发。 猛将鞬腰取豹韬, 牧童扣角来狐窟。
《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是内阁次辅徐阶的学生,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更重要赵贞吉非常会把握机会。严世蕃弄砸了改稻为桑以后,赵贞吉被派往浙江主审郑必昌、何茂才。赵贞吉可谓是想方设法讨好嘉靖皇帝,并且在办案过程中表现突出,这为他日后进入内阁打下坚实的基础。严嵩倒台了以后,徐阶成了内阁首辅。这种情况下,赵贞吉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内阁,成为内阁阁员。
赵贞吉作为内阁阁员,徐阶的学生,可以说在朝中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嘉靖的宫殿即将竣工,百官闹事的时候,赵贞吉站出来劝说百官。
不过,有句老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海瑞直言上疏嘉靖,作为海瑞的顶头上司,赵贞吉对他可谓是深恶痛绝。
站在赵贞吉的角度来看,他花了大半辈子才进入内阁,可是海瑞这个下属不省心,非要闹事,让他这个顶头上司非常为难。另外,赵贞吉和海瑞原本就关系不好。他们二人都曾经参与审案,其中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后来赵贞吉强行逼老百姓交生丝,海瑞又是第一个站出来抗命。加上胡宗宪就曾经说过赵贞吉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下属必须听他的。可想而知,对于海瑞,赵贞吉的新仇旧恨就一起涌上来了。
在主审海瑞的过程中,赵贞吉过于急躁,一心想置海瑞于死地。没想到的时候这个时候海瑞当着众位官员的面把赵贞吉的老底掀出来了。
第一、赵贞吉曾经指责海瑞以博直名;
第二、赵贞吉逼受灾的老百姓交生丝;
第三、赵贞吉为了摆脱干系,一直对海瑞穷追猛打。
海瑞上疏虽然得罪了嘉靖,但是对于百官来说,他无疑是一个英雄。他把百官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势必会得到当时士大夫的认可。
这就是为什么百官不愿意给海瑞罗织罪名的原因。谁要做这样的事情,日后名声就毁了。海瑞上疏的时候,嘉靖勃然大怒,这个时候赵贞吉敢于站出来,实际上完全赢得了百官的好感。
没想到这时候,海瑞当着大家的面,说出了赵贞吉为了一己私利,背后里却是对海瑞穷追猛打。如果说这件事情,赵贞吉是有苦衷的话,那么第二件事情,可以说让赵贞吉彻底斯文扫地。赵贞吉作为朝廷大臣,为了讨好皇帝,居然去压迫灾民。庭审海瑞结束以后,可以说就意味着赵贞吉仕途功亏一篑。这就是为什么嘉靖在指派贤臣的时候,没有赵贞吉的原因。以大明朝官场的特点,高拱这个时候和徐阶已经成为对手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高拱不会不让御史弹劾赵贞吉。多半赵贞吉内阁阁员,都没办法保住,就更不用说再进一步了。
再看看嘉靖指派的几个贤臣,无论是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他们当时的名声绝对是好的,而且他们的资历都比赵贞吉高很多。
谢邀。
论权谋之术,以小功搏大名,赵贞吉为胜。
本身没有大功劳,却进入了内阁。
可惜,道胜于术,则术不必用,术胜于道,则术无可用。
事物本就阴阳转化,权谋用的过多,连微末功劳最后都耗尽啦。
赵贞吉不是王阳明的学生,他是徐阶的学生,不过他两都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以博洽闻,最善王守仁学。文章雄快。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俺答薄京城,大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当宣谕诸将,监督力战。贞吉合帝旨,立擢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为严嵩所中伤,廷杖谪官。后累迁至户部侍郎,复忤嵩夺职。隆庆初起官,历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颇思改弦易辙,而与高拱不协,遂乞休归。
海瑞赵贞吉辩论是《明朝那些事儿》中第29集的内容。在这一集中,海瑞和赵贞吉针对如何处理朱常洛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海瑞认为应该依法治国,不管朱常洛是皇太子还是曾经的一方霸主,都要依法论断。而赵贞吉则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暂缓处理皇子案,先稳定朝局。两人的辩论紧张刺激,最终海瑞以法律为刀,批判赵贞吉的观点。这场辩论不仅揭示了古代常见的权力斗争和法律观念,也让观众更了解了明朝的历史文化。
赵群英,1985年8月出生于中国湖北省,硕士学位,现为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拥有十年以上的技术开发和管理经验,擅长团队协作和项目领导。
在职业生涯中,他成功地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并积极推动公司的创新和发展。赵群英具备极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迅速识别和解决技术难题。他注重学习和自我提升,持续跟进行业动态,积极参与技术研究和分享。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领导者,他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与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合作,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
吉长荣,毕业于河北省保定农业专科学校高级农艺师。1935年11月出生,河北磁县人。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曾任磁县科委主任、农业局长、科协主席等职。
意思大概就是告诫人们要安分守己,坚持不变,不可妄动。这样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
《易经》第十卦 履 天泽履 乾上兑下
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履卦之无妄卦。无妄是灾害。
履之无妄是说因践履(执政胡作为、乱作为)而带来灾难,所以爻辞告诫君主:“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践履之道是守静,就要象幽禁之人一样安闲而不生事端,而且长久坚持下去不作改变,才会吉祥。
震为大涂为道,艮为安止,巽为利安,故为履道坦坦。《说文》:“坦,安也。从土旦声。”巽为隐伏为幽,乾为人,艮为贞,震为乐为吉,故为幽人贞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