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从国家大剧院第一次立项到正式运营,经历了49年,设计方案经历了三次竞标两次修改,总造价30.67亿元。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其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
国家大剧院被称为“蛋壳”。因为它是壳体结构,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整个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拼接呈现出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
国家大剧院从1958年第一次立项到2007年12月22日正式运营,经历了49年,设计方案经历了三次竞标两次修改,总造价30.67亿元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 。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和特点。
中国国家大剧院(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of China)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国家大剧院外观呈半椭球形,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造价30.67亿元。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餐厅、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
中国国家大剧院于1958年被定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2008年12月19日获“鲁班奖”;2009年10月28日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面积217500平方米
1998年,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开始向国际招标设计团队。直到1999年7月,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设计团队脱颖而出,2001年12月13日,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始动工。2007年12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大剧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这座被观众们称为“巨蛋”的剧院,是一个优美而温厚的圆形建筑,象征着团圆美好,也象征着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包容万千,和谐圆满的特点。国家大剧院总面积达到217500平方米,整座剧院由音乐厅、歌剧院、戏剧场、小剧场和容纳了不同功能公共空间的“第五空间”组成。
国家大剧院属于行政编制。 因为国家大剧院是由国家直接管理的文化艺术机构,其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属于行政编制。 此外,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文化艺术机构,在推广传统文化和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艺术创作和表演方面有着高水平和丰富的资源,是我国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又叫蛋壳,鸟巢…
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在主管单位上曾几经周折,最终确定由北京市主管,并明确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路南,绒线胡同以北。以前是北京四合院平房区,有石牌胡同,高牌胡同,绒线胡同等。
后来征用拆迁做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因建设工程和地理位置重要,因此规划设计工作反复论证审批,最后定为建设国家大剧院,并因地制宜设计建造了具有中西合璧光彩照人的国家大剧院,为首都建设增添了光彩,为首都建造了文化殿堂。
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9万平方米 ,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被水环绕,安德鲁将他的大剧院方案形容为“湖上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