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征谈话中提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说法。以史为鉴的例子有很多啊,比如历朝历代暴君暴政亡国的例子都算啊,如商纣王,隋炀帝,等等等等
意思是以古代的人、事作为当今人、事的借镜。从正面积极地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都应该走正道而不要走邪路。
原文出至《旧唐书·魏征列传》。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申论范文以史为鉴
申论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试科目,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申论范文是考生备考的重中之重,因为范文不仅能够提供写作思路,还可以展示出考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在备考申论时,很多考生会选择以史为鉴,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教训,来提高自己的写作素材和论述能力。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汲取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比如,在申论范文中,可以引用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或者《水浒传》中的忠良义士,通过他们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说明。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还可以让论点更加有说服力。
除了历史故事,申论范文也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为申论写作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和论据。而且,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可以在申论范文中得到体现。
在申论范文中,论据举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历史故事往往可以成为很好的论据。比如,我们可以引用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同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也可以为自己的论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因此,申论范文中以史为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申论范文以史为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拓展知识面,丰富写作素材,提高论述能力。在备考申论时,我们可以多读一些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我们一定可以在申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新的技术和创新所吸引,很少停下来反思。然而,正如俗话所说,以史为鉴,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以指导我们迈向未来。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纪律和自律的思考方式,是我们引领未来、警示过去的重要工具。
底线思维不仅指向一个最低标准,更是一种超越底线的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教训的思考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底线,这些底线形成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帮助我们制定未来的目标和方向。
人类历史是充满教训的宝库。正是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过去的错误,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历史的经验,深入思考为什么一些事情会导致失败,为什么一些决策会带来困境。
以中国历史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教训。例如,在过去的一些王朝中,集权和腐败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衰落。这些历史事件提醒我们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危害性,迫使我们反思当前的制度和政策,以避免再次重蹈覆辙。
同样,在世界历史中,种族歧视和战争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关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底线:人类尊严和和平。只有保持底线,才能走向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底线思维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反思,它更多地是指导未来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应用到当前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以经济发展为例,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关注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历史上的一些经济危机提醒我们不可盲目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应该保持一个长远的视野,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底线思维还要求我们关注人类的文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历史上的一些灾难事件所揭示的那样,我们不能忽视环境的重要性,而且要关注人类的福祉和生存条件。只有尊重底线,保护环境,我们才能走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底线思维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个人来说,底线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道德和伦理标准。通过思考底线,我们可以更好地遵循正直和公正的原则,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组织层面上,底线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正直、诚实和透明的文化。通过明确底线并强调其重要性,我们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推动组织成员遵守底线,为组织的成功做出贡献。
而在社会层面上,底线思维更是至关重要。一个有底线的社会将成为一个公正、和谐和进步的社会。底线将成为共识,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确保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和公平对待。
以史为鉴的底线思维是我们引领未来、警示过去的重要工具。通过深入思考历史的教训,我们可以明确底线,确立价值取向,指导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关注人类尊严、和平、可持续发展和公正性等底线。只有保持底线,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避免历史的重复。
因此,让我们拥抱底线思维,发扬以史为鉴的精神,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可持续的世界而奋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典出《旧唐书魏徴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代谏臣魏徴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
后来,欧阳修等人所编《新唐书》对此略有修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意即对照铜镜可以整理好衣帽,借鉴历史能够预知世代兴衰,听取他人教训才能明了自身得失对错。
答:(一)以史为鉴,汉语成语,最早出现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意为以古代的人、事作为当今人、事的借镜。
(二)“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1)晋·葛洪《抱朴子》指出,“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
(2)唐太宗将史书的功能明定为“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
(3)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为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有资于治道”。
(4)欧阳修等人所编《新唐书》指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
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轶事典故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就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诠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说的一段话。结合我们今天的历史环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只有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烽火戏诸侯:
周朝当时有一位美女叫褒娰,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费了不少功夫:乐工击鼓鸣钟,美人不笑,歌女展喉唱曲,美人不笑,舞妓飞展腰肢,美人不笑。
褒娰越是不笑,周幽王越是想让她笑。美人的笑,在周幽王心里比江山社稷还重要。他公然颁旨,谁能让爱妃一笑,赏赐千金,加官进爵,这样的鬼点子出自虢石父。
他要周幽王登上骊山,点燃柴草,戏弄诸侯一把,在烽火狼烟里欣赏美人的笑颜。褒娰看到诸侯满头大汗地狂奔而来又垂头丧气地离去惊喜异常,不禁笑出了声!美人一笑,周幽王也乐得欣喜异常!这把火没有白点,总算如愿以偿了!
不久之后,骊山真的告急燃起了烽火。可是各路诸侯还以为是周幽王和爱妃闹着玩呢,就这么西戎兵马冲入城中,杀死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娰,放火烧了宫殿,在冲天的火光中西周化为了灰烬。周幽王的行为验证了现在的一句话:过把瘾就死!这就是不诚信得来的报应!
2、 瓜熟而代:
当齐襄公打败了周王室的将军子突、将卫国国君黔牟流放之后,他的人生到达了辉煌的顶点。但俗话说,盛极而衰。齐襄公可能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人生拐点来自“瓜熟而代”这个与大臣之间的约定。
当初,他委派连称、管至父领兵镇守葵邱,以防止他国来攻,并与二人相约换防时间:“今此瓜熟之时,明岁瓜再熟,当遣人代汝。”这就是瓜熟而代之约。
等到来年瓜熟之时,连称、管至父请求换防,齐襄公因为与其妹文姜连日厮混,早已将此约定忘之脑后,不但不按时换防,还怒气冲冲地责问他们说:“代出孤意,奈何请耶?再候瓜一熟可也。”
国君应当君无戏言,但是作为国君的齐襄公竟然出尔反尔,加之他与文姜之间的丑行已被世人所不齿,因此齐襄公背负瓜熟而代之约就点燃了连称等大臣推翻他的导火索,在连称、公孙无知、连称之妹连妃等人的里应外合之下,齐襄公在游猎途中被乱刃分尸。
君无戏言,这句话讲的也是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背离诚信的人向来都为人痛恨。齐襄公擅自违背瓜熟而代之约,不仅成为他人生的拐点,还让他付出了王位和生命的代价。
3、食言而肥: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说话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不满。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照例参加,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那儿。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出,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
4、 刘备借荆州:
三国时候,荆州一共有七个郡,被孙刘曹三家瓜分了。荆州北部有个南阳郡,是曹操的地盘。刘备占领的是荆南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孙权占领的是江夏郡和南郡。刘备找孙权借的,其实只是南郡。
关羽守荆州,其实也就是守的南郡。再说细点,南郡的首府在江陵,所以关羽守的其实就是江陵城。话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可谓毫无信用可言。最后搞定四川之地后,也没有归还南郡。后来,吴国发狠,派兵讨要,于是刘备忍痛将长沙、桂阳两郡当作南郡还给了孙权。
5、 为大明报仇:
1644年,李自成战败,清军铁骑入关。清军打的旗号很有欺骗性,那就是:为大明报仇!而此时,吴三桂快领大军到处为崇祯喊冤鸣不平,于是乎,很多地方都主动开城门,迎接吴三桂,但吴三桂后面还跟着浩浩荡荡的清军。
更有意思的是,清军的旗号是消灭贼寇,为大明报仇,所以大明很多文人还真相信了这一点。甚至还为清军献计献策,提供援助。等清军消灭了李自成,结果大家都知道,鸠占鹊巢!其实,还没消灭李自成的时候,就已经瓜分了北京,弄死了崇祯儿子,以及众多宗室。
以史为鉴心灵鸡汤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它不仅是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更是一剂心灵鸡汤,能够给予我们启迪与勇气。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认识到过去的荣光与失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历史不仅在提供群体智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它还能够影响个人心灵的成长与塑造。历史中的故事与人物,通过启示我们了解困境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唤醒我们对自身经验中的潜力的思考。融入历史学习和思考心路,需要及时回归自我沉淀,以此激励我们深入思考人生问题、塑造良好的品格与价值观。
当我们追寻历史并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时,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发展。历史使我们更有智慧,更加审慎,更加明智。通过了解历史中的战争、革命、冲突与和平,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的成长过程,认识到前人的努力和牺牲,更能珍视现在的和平与繁荣。
历史的学习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通过研究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历史中的故事常常提供给我们有关领导、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宝贵经验教训。对于个人来说,从历史中获得启发有助于发展智慧、加强勇气,鼓舞我们在困难时刻坚持下去。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挑战与抉择,他们的选择与行为表明了他们的品格与品质。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类面对各种困境时的道德抉择和行为准则。
不仅如此,历史也能够激励我们培养自己的品质与行为准则。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勇气、毅力、公正、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并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秉持这些价值观。无论是面对困难与挫折,还是在成功与荣耀中,历史教会我们如何保持谦逊与永不止步的心态。
以史为鉴心灵鸡汤,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考,更是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影响。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智慧,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历史还可以影响我们的成长,从中吸取智慧和勇气,培养品格与品质。因此,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以史为鉴都是我们心灵的必备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