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新发感染。在医疗卫生机构中,院内感染是一种非常常见且严重的问题。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相关的试题和答案对医护人员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院内感染的试题及其答案:
试题:请简要定义院内感染,并列举其中的几种分类。
答案: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内环境、设备、医务人员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常见的院内感染分类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等。
试题:列举几种院内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答案:院内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其中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空气传播通常是由于空气中存在悬浮的病原体颗粒,患者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而感染。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病人、污染物品等)而感染。飞沫传播则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如咳嗽、打喷嚏等)传播至另一人体表面的黏膜而感染。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如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
试题:列举几种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答案:为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试题:列举几种典型的院内感染病原体。
答案:典型的院内感染病原体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常见的包括:
试题:请简要介绍院内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监测。
答案: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医疗机构需要进行院内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风险评估可以评估不同科室和环节的感染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监测主要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和报告院内感染相关的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
以上是一些关于院内感染的试题及答案。通过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预防院内感染,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第44集
《外科风云》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侯鸿亮制片,李雪执导,朱朱编剧,靳东、白百何、李佳航、刘奕君、蓝盈莹、何杜娟等人主演的都市医疗行业励志题材电视剧。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资源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院内感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为了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各大医疗机构普遍采用了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应对医院内发生的各类感染事件,从而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该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风险评估与防控。通过对医院内各个环节、各个科室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环境和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医院可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确保严密地控制和管理感染风险。
在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中,一般会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意义与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该制度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其次,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度,为医院赢得更多的患者信赖。此外,该制度还能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员工流失率。
总之,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断加强感染防控工作,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而患者在选择医院时,也应该关注医疗机构是否有健全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以保障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50.医院感染的定义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1)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2)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感染。
(3)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51.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组织
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处和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组织。
52.医院感染监测医生职责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计划的实施;
(2)督查医师无菌操作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人及时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4)当本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立即上报院感处,配合专职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落实防控措施;
(5)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实施监控;
(6)完成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上报工作。
53.医院感染监测护士职责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职业防护的实施;
(2)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督促主管医师填表;
(3)监督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的隔离、控制执行情况;
(4)监督检查病房的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5)监督手卫生执行情况;
(6)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情况;
(7)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4.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中应履行的职责
(1)执行院感管理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掌握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处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55.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4)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5)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6)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7)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56.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程序
(1)当病房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主管医生应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2)出院时填报《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
(3)出院时在《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上登记。
57.何谓“医院感染暴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1)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期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传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58.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报告途径
当本科室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主管医生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处,共同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59.医院感染信息的获取渠道
晨会、电话、网络、简报等多种渠道。
60.三级综合医院的医院感染控制指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7-8%;
医院感染漏报率<10%;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61.多重耐药菌的内容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KPC酶肠杆菌科细菌等。
62.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2)患者床旁有接触隔离标识;
(3)病房每天擦拭消毒,诊疗用品相对固定;
(4)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5)实施标准预防,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进行有创操作时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63.手卫生常用名词
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指用手消毒剂擦手的过程,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²;
外科手消毒:指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²。
64.“六步洗手法”具体步骤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④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⑤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⑥将五个手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洗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65.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1)接触病人前和接触病人后;
(2)无菌操作或侵入性操作之前;
(3)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之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之后;
(5)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也要进行洗手。
66.“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67.戴手套注意事项
(1)一副手套只用于一个病人的一个部位的操作,接触下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更换手套;
(2)操作完成,脱去手套后必须洗手。换上新手套前也要按规定洗手;
(3)接触污染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后,应及时脱掉手套并洗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4)戴手套操作时如手套被刺,应及时更换。
68.什么是标准预防
(1)定义: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2)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3)原则: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69.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手消毒.
(2)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和具有防渗透性功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3)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漏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利器盒内。
70.被锐器刺伤时采取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上报感染管理科和职工保健科,登记并用药治疗。
71.个人防护用品有哪些
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72.科室无菌物品储存应符合的要求
(1)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2)无菌物品储存间的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0cm-25cm,距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3)无菌物品专架存放,设置标识,保持干燥。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73.不耐高温、湿热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诊疗器械的灭菌方法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74.清洁和清洗的定义
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75.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普通病房、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病房空气净化卫生的要求
细菌菌落总数≤ 4cfu/m3 (放置5min,采用直径9cm平皿)。
76.医疗废物包括哪几类
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五类。
77.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有,属于医疗废物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如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不论是否剪除针头,是否被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均属于医疗废物;
(2)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指套、手套、吸痰管、阴道窥镜、肛镜、印模托盘、治疗巾、皮肤清洁巾、擦手巾、压舌板、臀垫等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均属于医疗废物。
78.下列物品不属于医疗废物
使用后的各种玻璃、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
79.盛装医疗废物不可超过包装物或容器的多少
3/4.
亲爱的读者,欢迎来到本博客。今天我将与您分享一些关于规范医疗文书和院内感染的内容。这两个关键词都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
规范医疗文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医疗文书可以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重要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医嘱。一份规范的医疗文书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规范的医疗文书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医疗文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培训和监督,确保文书的质量。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接受诊断、治疗或护理过程中所感染的疾病。这是一个常见但严重的问题,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威胁。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通过有效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保障其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工作。
总结来说,规范医疗文书和院内感染是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议题。通过规范医疗文书的编写和管理,可以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做到合理应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感染管理部门。
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院内感染的定义其实就是患者住院以后或者是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住院过程中来医院就诊的过程中接触了病原体,然后出院回家的这段时间在潜伏期内发病都属于院内感染的标准细菌,主要还是常规的一些呼吸道传播病原体疾病。
医院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责任。其中,医院内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医院内感染应当建立相应的赔偿标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治疗期间,在医院获得的本来不存在的新感染。这种感染往往是由于医院内部感染源的存在,或者是医疗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导致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治疗的时间和费用。
关于医院内感染的赔偿标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详细规定,但根据法律的基本原则以及司法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对于医院内感染的赔偿,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患者举证责任。因为医院内感染属于一种后发病情,通常情况下患者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感染的来源。因此,对于患者举证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倒推推定医院的过错。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有义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如果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发生了医院内感染,可以推定医院存在过错,即医院未尽到保障患者安全的义务。
医院的过错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在确定医院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即可进行相应的赔偿。
对于医院内感染的赔偿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以上因素,可以综合判断赔偿标准,包括经济损失的补偿,精神痛苦的赔偿等。具体赔偿金额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定。
关于医院内感染的赔偿责任承担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医院作为主要责任承担方,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对于医院内感染的赔偿,患者应当在合理的时间内提起诉讼。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患者提起诉讼的时效为两年。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的计算应从患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超过时效期限将无法起诉。
医院内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对于医院内感染的赔偿标准,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可以从举证责任、医院过错、赔偿标准、赔偿责任承担方和诉讼时效等方面进行考虑。
在医疗服务领域,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医院应当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期间被病原体感染的一种情况。这种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负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院内感染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受到各种病原体的威胁,这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等。当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或者器官功能受损时,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不仅如此,一旦患者感染了院内病原体,往往会导致感染的传播,从而引发疫情。
那么,院内感染的成因是什么呢?首先,科室和病区的环境卫生条件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手术室、病房还是诊室,都应该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确保环境的无菌状态。其次,医务人员的职业规范也是影响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应该掌握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方法,并严格执行洗手、消毒等操作。
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建立完善的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医疗机构从管理层面上做出相关规定,并督促全体医务人员切实执行。通过建立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要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应该重视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亲,特意问的院感科长。
由院感科上报市院感质控中心。有电子软件,电子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