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年发表的一部代表作。书名全译是《互助:一个进化的因素》。全书是作者1890年至1896年间在伦敦陆续发表在英国《十九世纪》杂志上单篇论文的结集。全书共分八章。它是克鲁泡特金用无政府主义观点写成的一部社会发展史。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答:
孟子这段言论,实际指出了告子所谓“性”就是天生本有的惰欲之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按照告子的理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吃饭、睡觉的需求和本能,但牛也一样具有这种本能,依此看来,人和牛有什么不同?人性如果仅涵盖或停留在“情欲之性”的层次之上(如告子所言),这并不能成为人特有的一种特征。这就好比是“白羽”、“白雪”、“白玉”这几种东西,虽然它们都享有一个共同和抽象的“白”(性质)的特征在里边,但“白”这个特征并不足以作为区别它们之间差别的标准。以此类推,如果“性”仅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情欲之性”,则人和动物皆共同有此抽象的特征,如此,人和犬和牛并没有实质差别。
所以,孟子认为人的“性”里除了具有一与生俱来的“情欲之性”以外,更应该有一个“道德之性”,而正是这一个“道德之性”,才得作为判别人与动物不同的特有标志。此一个“道德之性”的内涵,就是仁义
区位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由于其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区位活动成为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和他们的学习理论一样,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每一行为和经验都自成一特殊的模式。所以,学到的迁移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经验的获得中,关键不在于情境中有多少共同的因素,也不在于是否掌握了原理,而在于能否理解情境之间的关系,即情境中的所有要素是否组成了一种整体关系。
西方研究城市社区权力的学者主要分为精英论和多元论两大阵营。
1、精英论
精英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①上层少数人构成单一的“权力精英”;
②该权力精英阶层统治地方社区的生活;
③政治与民间领导人物是该阶层的执行者;
④该阶层与下层人民存在社会冲突;
⑤地方精英与国家精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英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亨特的“声望”分析和米尔斯的“职位”分析。
2、多元论
多元论认为,社区政治权力分散在多个团体或个人的集合体中,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地方官员有其独立地位,选民投票控制政治家,故选民也拥有权力。
多元论的代表人物提出社会政治资源的概念,认为在现实中,社区只有平等的信仰,而没有政治资源的平等。
一般而言,政治学者倾向于采用多元论。社会学者倾向于采用精英论。
尼采的学说部分承袭了叔本华的基本观点——意志是存在的本原。然而对俗世抱怀疑态度的尼采并未拘泥于前人的成就,他认为意志不仅是求生的,也是谋权的。这种权力意志分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和同化的意志等等。不仅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就连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也都反映了这种意志,他甚至认为物理学中物质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就是不同权力意志争夺的结果。
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尽力争取超级权力,知识、道德、理智等都是求生存、谋权势的工具,而只有应用于此,这些才能凸显它的价值。所以,幻想和真理同样是必要的。
在肯定这种谋权的意志之后,尼采进一步说明,一切生物都依靠消灭其他生物来增加自己的生存权利,即弱肉强食天经地义。所以他认为战争优于和平,是历史的催化剂,而和平则是死亡的预兆。他这个观点明显受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影响,只是将其术治理论——成功与各种卑鄙手段是联系的——推演到哲学思想上而已。
尼采在书中鼓吹超人理论,认为那些具有天生的强有力的权力意志者就是超人。他自始至终都强调个人的力量、利己主义,生命的原则就是使用暴力、掠夺、征服和践踏异己者与弱者。这个“超人”实质上是集艺术形象与强权于一身的隐喻,暗示了尼采道德的价值理想。只可惜事与愿违,他的本意是为给现实中具有种种缺憾的人提出一种完美的人的理想,但其负面效应却成了极端主义者的工具。
嵇康的《琴赋》并非是专门讨论自律与他律的文本,不能简单地说《琴赋》是自律论。但是透过《声无哀乐论》看《琴赋》,其中音、情分属的思想和对音乐的形态论思维却是自律论思想,而《琴赋》中与他律论相似的情感描述和形象描写,则是因为唤起了人内心已有的情绪和形象感。
再现论文学观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真实的再现生活,真实地呈现、复制和模仿某种生活原型及其背景。
再现论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观。在西方以摹仿说为中心的再现理论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确信文学艺术的本性在于对自然的摹仿和再现。早在古希腊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就有“艺术摹仿自然”的提法。后来,亚里士多德曾把“摹仿”作为文学理论的“首要的原理”来讨论。达·芬奇、莎士比亚、库尔贝、别林斯基等都是再现论积极倡导者。
《国富论》说了很多理论,其中最核心思想就是分工。学科的建树,往往来自大师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与高度概括力。面对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催化下迅速崛起的社会变革,斯密反思了其中原因,并把”分工”作为讨论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