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主要有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
2、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 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3、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4、草场退化。即草场植被衰退。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各类牧草质量变劣,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等。草场退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类型,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草场退化是人为活动和不利自然因素导致的草场恶化,包括土壤物质损失和理化性质变劣,优良牧草的丧失和经济生产力下降。中国的草场退化主要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包括过放牧、滥垦和滥采等。
5、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问题包括: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现象,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
2、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3、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地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4、草场退化
即草场植被衰退。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各类牧草质量变劣,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等。草场退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类型,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5、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政治生态是一个长期培育、持续建设的过程。
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为一种“软环境”、“软实力”。“政治生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政通人和”。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3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二)环境污染。譬如: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
(三)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等。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破坏,吸引二氧化碳的功能降低,全球气候变暖,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吸烟滞尘功能降低,大气污染加剧,保护土壤肥力功能降低,土壤被冲刷,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动物植物多样性减少
从定义上来看,环境问题的范围大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范围。也就是说,生态环境问题其实是环境问题的一部分。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各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常见的有“三废”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是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所以生态环境问题跟环境问题不能等同。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由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关注的主体是直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而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以及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的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环境问题重点关注的主体是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都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表现。但环境问题不止这些,它的范围要大于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则主要是这三者。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影响的对象。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
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人口激增,为解决粮食和燃料问题,陡坡开荒,砍伐植被。
环境主要问题有以下六点:
1、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是我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在我们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我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我们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3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二)环境污染。譬如: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
(三)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等。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目前,东北大平原黑土严重流失,2/3的耕地黑土层已由原来的六七十厘米厚减到30厘米左右,大约有1/4的耕地由于黑土层被侵蚀而露出下面的黄土。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去,百年之内,已开垦耕地的黑土层将被剥蚀殆尽。同时,东北大平原的中南部地区的污染问题、西部地区的土壤荒漠化问题和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问题也都日趋严重,亟待解决。
应通过几项重要举措来进一步强化东北大平原的生态建设。
一是搞好调研和普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会同东北三省共同组织对东北大平原的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和普查,为进一步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二是及时启动几项生态建设工程,通过实施涉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地区的“黑土保护工程”,尽快使黑土严重流失的状况得到遏制;通过实施中南部地区的“土壤清洁工程”,使老工业基地长期对该区域土壤造成的污染得到治理。此外,还应适时启动针对西部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和针对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地防止西部荒漠化和盐碱化的扩展,有效地保护三江平原地区,尽可能恢复其应有的生态功能。
三是对东北大平原几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为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建议国家和东北三省把搞好东北大平原的生态建设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计划,并为其有效地实施提供政策、资金和其他相关条件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