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摘抄归并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1 摘重点句法 摘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直接从文章中摘抄出现成的句子作为段落大意,这种句子往往是这一段记叙、描写或者议论的中心,因此,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落大意。
比如:《松鼠》一文中的首句“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就可以作为这一段落的段落大意。《猫》一文的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也可以作为这篇课文第一段落的段落大意。再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总起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可以作为这一段落的段落大意。
2 摘抄过渡句
过渡句有承接上下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承上句是上一段的段落大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落大意。
比如:在《赵州桥》一文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中承上启下概括了上下两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承上句“赵州桥很坚固”是上一段的段落大意;而下半句“赵州桥很美观”是下一段的段落大意。
二 串联法(串联层意、节意、关键词法)
如果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的重点词或者中心词语,然后再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是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比如《古井》这篇课文中的第一段有四个句子分别写了:1古井的位置;2井水的特点;
3乡亲们到古井去取水;4井水的作用。综合四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为:古井的位置和作用。
若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就要首先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的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用这种方法概括段落大意适用于这些自然段中无重点段,各个自然段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往往可以抓住这个段落中的几个要点,把他们串连起来。如《太阳》(说明文)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中的三节分别写了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所以段落大意可以串连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三,概括缩集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为了做到这点,可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关系密切的、祥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落大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落大意。如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的生活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意思是主要的,可以做全段的段落大意。
四,综合法
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遇到这种情况,便可采取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落大意。如《给颜黎明的信》一文中的第一段分三层来写:1 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信;
2 不要只看文学书;3 可以看世界旅行记和有益的电影。这三层都是围绕怎样读书来写的,所以段落大意可归纳为:鲁迅谈怎样读书。
五,抓体裁法
写人、写事的文章可以采用同一种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干什么?结果怎么样?而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外形、性能、用途等。这类体裁的文章概括段落大意时就可用问答式来概括。
六段落的作用
起重点作用的段落一般集中在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偶尔也有中间段。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第一段起概括、强调、总起、说明、引起读者兴趣等作用。
文章中间段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是插曲段,那就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文章的末尾段起点题、归纳总结、点明中心的作用;或者起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作用;或者起到启发思考、增加印象等作用。
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段落有时会有不同的作用,要灵活掌握运用。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算术题型:主要涉及四则运算、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本算术知识。2. 几何题型:主要涉及图形的识别、计算面积、周长等几何知识。3. 逻辑题型:主要涉及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4. 应用题型:主要涉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和解决。总的来说,小学数学面试题型涵盖了很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需要考生多进行练习和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
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点:
1.准确 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2.简练 言简意明,不能啰嗦;3.通顺明白 不能含糊其词。
概括段意的方法
1.找中心句法。有的段落的意思表现在中心句、总结句、小结句上,这些句子可以直接用来归纳段意。
2.提炼主要意思法。有的段落有几层意思,几层意思有主次,从中提炼出主要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段意。
3.关键词句串联法。有的段落中没有可直接作为段意的句子,但能找到一些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词语,把这些词语串联起就可以作为段意。
4.段意相加法。有的段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可以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加起来组合成段意。
5.列小标题法。就是用加小标题的方法进行概括。
举例说明
例如《松鼠》的首句“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可作为第一段的段意;《猫》的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也可作第一段的段意。
对于阅读理解中的归纳段落大意,以下是一些技巧:
阅读问题: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先阅读问题以了解文章的主旨。这将帮助您在阅读时更加关注与问题相关的细节。
寻找主题句:大多数文章都有一个主题句,它概括了整个段落的主旨。寻找主题句可以帮助您快速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
注意关键词: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这些词通常与主题相关,可以帮助您理解段落的主旨。
理解结构:许多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结构,例如引言、正文和结论。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
概括总结:在阅读完每个段落之后,尝试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这可以帮助您在回答问题时更准确地回答。
上下文联系:考虑每个段落与上下文的关系,尝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练习:最后,多练习阅读理解题,这将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并提高您的阅读理解能力。
划分段落,一要认真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二要大体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时标出序号;三要把意义相关、前后相连的几个自然段合起来组成一个段落;四要找出重点自然段和语句。
划分段落的过程,也是归纳段意的过程,因为段落的划分都是以内容为标准的。归纳段意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先归纳自然段段意。每个自然段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概括自然段中心意思的常常有一个中心句。只要抓住中心句,也就能概括出段意了。怎样找中心句呢?如果一个自然段由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组成,被衬托的那层意思的句子就是中心句;若是由总说和分说的关系组成的,总说的是中心句;由因果关系组成的,表示结果的句子是中心句;倘若由层层深入的句子组成,最后一句往往是中心句;假如是由几个并列关系组成的,就要从几个意思中归纳。
第二,再归纳段落大意。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在一起的。因此,理清自然段之间的脉络是关键。方法是;
一、看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文章是根据思维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大部分议论文是按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那么,段落大意就可以按这三方面来归纳。
二、看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记叙文安排段落时,或按时间顺序,或按地点变换,或按人物出场先后,或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按材料的性质。如《藤野先生》,是按“去仙台前”,“在仙台时”,“离仙台后”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第一段,写在东京所见所感,点出离开东京求学的原因;第二段,写在仙台学医生活,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印象;第三段,写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和怀念。
三、看文章内容的归类关系。归纳说明文的段落大意常用这种方法。如《中国的石拱桥》,第一段,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第二段,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及在历史上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第三段,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归纳段落大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概括具体事实或论证过程,又要揭示它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二是语言要明确简练,少加修饰。
归纳段落大意并不难,只要反复练习,多做比较,就一定会掌握划分段落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全文共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荀子认为“积”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第一到第五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2、第六到第八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3、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
内容概述:文字的发生是因为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2.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1)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3)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4)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1. there be用于一般现在时
There be句型
这里的be是指is和are。there is用于可数名词的单数和不可数名词,there are用于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re is a book in my backpack.
我的背包里有一本书。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
瓶子里有些水。
There are many boys in the park.
公园里有很多男孩。
但是要注意,there be句型遵循就近一致原则,通俗的说就是,这里的be是用is还是are,主要取决于其后的第一个名词的单复数。如果该名词是单数,那就用is,哪怕后面还会有其他名词。如果该名词是复数,那就用are。请看例句:
There is an apple, three bananas and a piece of bread on the table.
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三根香蕉和一块面包。
上面这个例句中,there be后面第一个名词是an apple,为单数名词,因此这里的be就用is,不受后面three bananas and a piece of bread的影响。但如果把there be后面第一个名词换成three bananas,这里的be就应该用are,如下句:
There are three bananas, an apple and a piece of bread on the table.
桌子上有三根香蕉、一个苹果和一块面包。
2. there be用于一般过去时
There be的一般过去时为there was和there were。there was用于可数名词的单数和不可数名词,there were用于可数名词复数。
There was a concert in the park last weekend.
上周末的时候,这个公园有一场音乐会。
There were five famous musicians at the concert.
在这场音乐会上有5位著名的音乐家。
应当注意,there was和there were也遵循就近一致原则。
There was a guitarist, a violinist and three singers at the concert.
音乐会上有一位吉他手、小提琴手和三位歌唱家。
There were three singers, a guitarist and a violinist at the concert.
音乐会上有三位歌手、一位吉他手和一位小提琴手。
3. there be用于一般将来时
there用于一般将来时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there will be,可用于可数名词的单数和复数,以及不可数名词。另一种是there is / are going to be,there is going to be用于可数名词单数和不可数名词,there are going to be用于可数名词复数。
There will be a play at the campus next Tuesday.
下周一再校园里会又一场话剧表演。
There will be some coffee offered for free.
将会提供免费咖啡。
There will be many celebrities at the ceremony.
将会有众多名人出席这场庆祝活动。
There is going to be a speech tomorrow.
明天将会有一个讲座。
There are going to be many students at the speech.
将会有很多学生参加这场讲座。
4. there be用于现在完成时
There be用于现在完成时的形式为there have been和there has been。there have been用于可数名词的复数,而there has been则用于可数名词的单数和不可数名词。
There has been a chair behind the desk.
桌子后面曾经摆放着一把椅子。
There has been water in the channel.
河道里曾经有水。
There have been trees in the yard.
院子里曾经有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