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村民说事,广开言路听民声。
这一环节重点落实“三个问题”:一是“谁召集”的问题。我们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思路,由村党总支领导,村委会落实,村监委监督。二是“哪里开”的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和农忙时间,变被动为主动,由村干部在本村党群活动室、或村民家中、或田间地头,组织召开群众会或院坝会,倾听群众呼声,让“说事会”更接“地气”。三是“说什么”的问题。主要听村民说脱贫攻坚、农村低保评定、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难事、急事。通过“村民说事”,让村民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确保村民的事“事事有说处”。
2.现场答事,开诚布公显诚意。
这一环节重点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答什么”的问题。乡镇(街道)、村(社)干部对村民在群众会或院坝会上提出的政策法规疑惑、请求办理事项等,与村民面对面沟通交流,解读政策法规。二是“怎么答”的问题。能现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现场答复,需要村“两委”商议或上级党委研究的,认真记录形成问题清单,并承诺答复期限。通过“现场答事”,公开解惑释疑,消除群众心中误解,确保群众反映的事“事事有回应”。
3.干部领事,为民服务解难题。
这一环节重点抓好“两个问题”:一是“谁来领”的问题。对现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群众会后由村(社)梳理汇总形成问题清单,及时分析研判,根据问题属性由支委、村委、监委干部和联村领导认领问题并负责落实答复。二是“如何办”的问题。责任干部认领问题后,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研判、请示汇报,根据需要,提请召开相关会议进行研究解决。通过“干部领事”,明确责任人,明确办结时限,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群众反映的事“事事有落实”。
4.问效结事,跟踪督查动真格。
这一环节重点落实好“二个问题”:一是“谁来问”的问题。村(社)干部认领事项办结后,村(社)及时公示办理结果,答复相关群众。由联村领导或联村站所干部对照办结事项进行回访,跟踪问效。二是“怎么结”的问题。经核实,确认办结群众满意的,予以销号;没有办结的,挂号督办。通过“问效结事”,督促村干部不懈怠,真办事、办实事,提高办事效率,确保领办事项“事事有回访”。
5.群众评事,慎终如始抓落实。
这一环节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效果怎么评”的问题。坚持“办结一件、公示一件、回访一件、评议一件”,联村领导干部在回访过程中,邀请当事群众对办理结果作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的评议。二是“结果怎么用”的问题。评议结果作为村干部年终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满意率达不到90%以上或领办事项没有按时完成的,领事干部负责向说事村民解释说明并承诺整改期限。通过“群众评事”,落实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领办事项“事事有评议”。
基层公务员面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题型,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如下:
组织管理类。主要考查考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答题思路包括确保活动的始终性、全面考虑尤其是人的安排、将自己置于活动情境中1。
应急应变类。这类试题考查心理稳定性、迅速分析情况并提出对策的能力。答题思路包括保持冷静、迅速分析情况、提出有效对策12。
综合分析类。要求考生对问题进行定位、分析原因、影响和对策。答题时要注意逻辑顺序清晰、层次分明1。
人际沟通类。考查考生处理与不同人群关系的能力。答题思路是多从自身找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而非指责他人1。
自我认知类。包括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和压力型问题。答题时应真诚表达个人特质、优势及对应岗位的匹配度13。
此外,考生还应熟悉面试流程,包括进场、答题和离场的礼仪,以及如何与考官进行有效沟通3。对于政策方针类的题目,答题思路包括指明政策方针的内容、阐明背景、指出意义、说明实现途径,并联系自身情况2。
首先关心的是薪资及福利待遇问题,薪资高,福利好,那么生活水平就高,基层员工一般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他们去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关心的是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希望在完成好工作任务的同时劳动强度不大,并且有一个环境安静,冬暖夏凉的办公场所。最后关心的是能否正常工休假。
一是对工作缺乏敬业的感情。对工作麻木不仁,冷淡厌烦,责任性不强,要求不高,得过且过,应付了事,马马虎虎,满足于一般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工作纪律散漫,上班迟到早退,无所事事,随心所欲,有的甚至在上班时间溜之大吉,玩麻将打扑克,有的干脆成伙结伴下去吃喝玩乐,胡搞乱来,败坏了党和干部的形象。
二是对事业缺乏奋斗的热情。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是积极主动地找事做,而是消极被动地等事做,对工作没有前瞻性,领导安排做啥就做啥,推一下动一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工作岗位当作是度日养老的港湾。
三是对追求缺乏执着的激情。普遍存在“冷漠病”和“恋旧病”,对事业没有理想信念,对工作没有目标追求,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执着追求激情。工作上满足于完成对付的日常工作,没有向更高目标努力奋斗的动力,图清闲,怕麻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工作推诿扯皮,拖拖拉拉,应付了事。
四是对基层缺乏服务的真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害怕触及困难和矛盾,不愿深入基层下到一线,不愿调查研究,不愿帮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衙门作风,效率低下,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的是把单位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对基层缺乏服务的真情实意。
答:基层建设“忙乱”是各级反复研究解决但又常有反复、长期困扰部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各级领导机关按照《纲要》抓基层,基层依据《纲要》搞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基层忙乱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必须下大力加以解决。
强化科学统筹。克服工作忙乱现象,搞好统筹协调是关键。一是确立围绕中心抓工作的观念。坚持在工作中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服务中心,做到计划围绕中心制定,任务围绕中心部署,人员围绕中心调配,评比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在中心工作上做到“党委一条心、机关一盘棋、上下一股劲”。 二是确立讲求质量效益抓工作的观念。必须强化质量效益意识,坚决克服盲目投入、重复建设、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工作“空转”和加班加点忙突击、耗时耗力忙应付等高投入、低效益的行为,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路子。三是确立按照“三个有利于”抓工作的观念。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工作标准,从基层建设的发展进步看党委机关指导的科学性,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看党委机关指导的时效性,从官兵实际问题的解决看党委机关指导的扎实性。
依法按章办事。减少基层忙乱,根子在于依法办事。一要防止不遵循客观规律,凭个人好恶抓工作的现象。目前,主要是纠正瞅着领导脸色做工作,凭着自己喜好做工作,为个人声誉做工作的不良倾向,强化“按基层建设规律办事”的思想观念。二要防止不维护法规的权威性,“另起炉灶”的现象。条令条例体现了部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反映了基层建设的内在规律,维护法规的权威性,就是要强化法规观念。三要防止不持之以恒抓养成,“一劳永逸”的现象。当前,不依据条令、条例、《纲要》等法规制度,持之以恒抓养成的问题在部队不同程度地存在,也是造成工作忙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狠抓部队养成,正规部队秩序,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必须老老实实地依据《纲要》搞建设,按照法规抓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统一正规的秩序,确保基层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健康有序发展。
端正工作作风。一是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政绩观教育,引导各级把个人政绩建立在推动部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上,强化科学统筹是责任、解决“忙乱”是政绩、增加“忙乱”是失职的观念。要及时总结和宣传科学统筹的典型,重用有科学统筹能力、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的干部。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干部要沉到基层,切实通过调查研究,把部队建设的基础和现状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部队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清楚,把部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搞清楚,不断深化对部队建设规律的认识,解决好部队建设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领导机关作表率。机关统筹不力、基层忙乱问题,与上级的工作作风有直接联系。只有各级机关切实端正文风、改进作风,一级做给一级看,才有助于解决“忙乱”问题。
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工作协调制度。通过常委会、首长办公会、机关交班会、协调会等形式,根据工作轻重缓急协调部署工作,从源头上把工作摆布开、把节奏控制好、把秩序维护住。二是建立通报讲评制度。定期召开抓基层工作情况通报会,对下基层发现的问题和基层官兵反映上来的难题进行通报,属于部门管辖的,由机关部门及时解决,需要共同解决的,由党委统一协调解决。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各级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要把抓落实的责任细化到各级党委、支部,把担子压到具体人头上,并把落实成效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真正把干部按职尽责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
要做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
1、能力强,有威信。
2、品德好,乐助人。
3、能吃苦,做榜样。
4、有铁杆(骨干),能呼应。
5、善沟通,互信任。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也都主要发生在基层。形象地说,基层就是一手拉着党中央,一手拉着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发展质量高不高、快不快,群众的获得有没有“感”、幸福有没有“福”,这一切都要看基层两头拉得紧不紧。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围绕民生,抓实抓细抓早已是基层的常态。从各地反馈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为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推出“不午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多辛苦一些,让群众办事便利一些;一些地方开通24小时内必回复的直通热线,答群众所疑、解群众所惑,使倾听无缝隙、联系无障碍;一些地方开通定制的公交专线,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上班、上学等出行问题……一个窗口、一条热线、一辆公交,和一个洗衣平台一样,都是民生小事,却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当地的群众普遍满意度高、幸福感强、获得感足。
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在于体制的革新,也不在治理模式的创新,只在于能否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细微之处见真情,只有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多从群众角度出发,从群众难处考虑,才不会有孙连城版的半蹲式便民服务窗口,干群才会是“一家亲”,基层治理才能由难变易,才会由粗变细,真正把人民的事办好,办实。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基层治理部门协同问题已逐渐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作为承担着社会基层治理重要职能的机构,各级基层政府部门在协同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和探讨。
要深入解决基层治理部门协同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治理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事效率,更能够增强社会服务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然而,基层治理部门协同存在诸多难题。首先,各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其次,权责不清、任务重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再者,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协作意识不强导致部门间协同意愿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基层治理协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亟待制定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要加强基层治理部门协同,首先需要健全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间的协作职责和协作流程,确保信息畅通、工作高效。其次,要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定期交流会议制度,促进部门间了解和信任,增强协同合作意识,共同推动工作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与引导,提升其协同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的来看,基层治理部门协同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才能有效解决基层治理部门协同问题,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发展。
政治理论学习功底不够扎实,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存在差距。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刻苦钻研精神不强。总感到工作忙,没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 工作思路不宽、不活,很多时候还是循规蹈矩,只安于表面。
工作作风不深入、不扎实。 有些工作浮于表面和有应对的思想。工作不能精益求精。
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在中国,基层农业生产存在着众多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计,也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稳定运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用地被用于建设,使得农田面积不断减少。这导致了农民生产空间的尺度缩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许多农民仍然沿用传统的农耕方式,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这限制了农民的产量和收益,同时还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一些基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或者使用假农药、假化肥,导致农产品残留物超标,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长期以来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受到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基层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对农产品流通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中间环节的干扰,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收益难以稳定。
大多数基层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民的劳动收益十分有限,他们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也导致了农村人口流失的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基层农业生产的活力。
综上所述,基层农业生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首先,应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防止农用地进一步减少。其次,应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放心。此外,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简化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改善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只有充分解决了基层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